八百年后,苏东坡的后人原来住在这里
河源之旅,我们在和平县游完林寨,当天就来到了义源县,这里最著名的景区就是一代文豪苏东坡后裔聚居地——苏家围。苏家围位于广东河源市义合镇,东江和久社河在它的南面交汇,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
据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苏家围全村共有18座围屋,其中有5座为明朝建筑,所谓围屋,又称“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等原因南迁定居,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相传苏东坡的第七代嗣孙苏天荣(生于宋理宗绍定二年,即1229年)原居江西卢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元贞元年(1295年)任广东番禺县教谕。一次他自江西乘船顺东江而下,舟宿义合。在船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五位老人携其在岸上游玩,看见了一棵大树。
天荣问五位老人:“此乃何树?”五人答:“紫苏也。”天荣又问:“紫苏何若甚大?”五人答:“树得其土故大也。”醒后,天荣觉得此梦很奇怪。
晨起,苏天荣便岸上观看。果然有一棵大树,但不是紫苏,而是榕树。旁边又有一座五贤寺庙。苏天荣想,这棵榕树莫非就是梦中的紫苏树?梦中的五人莫非是这五贤寺的神灵的化身?他又观看了周围的环境,觉得挺美。他想,今后我归田时,就在这里定居吧。六年以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苏天荣又升任了四川叙州府富顺知县。他觉得走远,今后也无法倒回来定居了,苏天荣就把此事告诉了子孙后代。
后来到取苏天荣的玄孙(四世孙)苏秀弘,当时他在广东东莞京山司(今东莞茶山镇)任巡检,想到太祖的心愿,并且离自己任职的地方也不远,于是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在苏天荣做梦的地方(即河源义合镇东江旁边)购置了三百余顷(约三万亩)田产,携家少在此定居。从此就成了苏围村,即现在的苏家围。
或许这里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苏姓定居后,从此在历史上渐有些名气。明清时期就出有朝廷命官48名,其中:四至五品的23名,七品以上的25名。此外还有文化名人,其中进士2名,举人2名,贡生23名,秀才52名。
在苏家围的历史上还流传着:“可”字辈(明万历年间)无白丁,“基”字辈(清乾隆年间)无穷人的传说。清朝道光年间,在河源县的一次生员汇考中,全县考取了24名秀才,而苏家围就考了12名,从那时起河源就有苏半县之称。
工作人员介绍说,苏家围的排水系统是仿照苏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所以从它的排水系统看,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在苏家围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从屋的暗渠里排走,从来都没有积过水。
苏家围的苏氏世谱,现在已经排到苏东坡的第二十八代了。
相比渝帆前面介绍过的林寨,苏家围的历史更早,但建筑规模略小,破损程度也更重了一些,所有房间基本都失去居住功能,除少数祠堂有一些图文或实物展示之外,大多数的房间,都是空着的。
苏家围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一直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古代的官宅建筑式样和大小规模是有讲究的,苏东山曾任广西桂林府推官,这座永思堂就是根据他的官职按朱元璋颁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风格而建。堂屋主体为三幢,它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古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的讲究从此可见一斑。
在东山苏公祠的边上,有一座义峰苏公祠,义峰苏公祠比东山苏公祠晚建40年,是为纪念苏义峰而建。
苏家围边上的村子,依山傍水,的确是风水宝地,村子里的村民现在还是很多苏姓人家,这些人基本都是苏东坡的后人。
村子里的古寨很多,有的还有人居住,有人居住的看起来保存得更为完好一些。
苏围的古民居没有宏达的规模,遗存较完整的也极为少数,但在客家地区中类似于苏围风格的并不多见,苏围古民居并不是正统意义上的围屋,而是在承袭了中原府第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而成的独特风格。
苏家围的入口入,立有苏东坡的一尊大理石塑像。
【渝帆提示】
苏家围交通:
1、广州至河源行车时间约2小时,经广惠高速、惠河高速、205国道、梅河高速转河义公路直达苏家围;
2、深圳至河源行车时间约2小时,经惠盐高速、惠河高速、205国道、梅河高速转河义公路直达苏家围。
3、河源市汽车总站每30分钟有一班苏家围旅游专线车。 小编中国有义源县的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