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一谈到HIV ,人们总觉得离死不远了?
因为曾经它确实有这样的黑历史,
而一段黑黑的历史总是更容易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被写入了正史。
而真相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它最近35年来的真实情况(感染后致死的趋势)。
不说废话,直接上世界范围内截止到2015年的数据,这篇论文发表在了2016年柳叶刀《the Lancet》的子刊《Lancet HIV》上(意思就是很权威)。
上图为HIV/AIDS导致死亡人数的统计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2005年全球由于HIV/AIDS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峰值(是2005年一年哦),超过了150万人(图中纵坐标单位是千),之后一直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毒性更小的抗病毒药物的出现。
国内的情况也大致符合这样的趋势,并且我们从15年横断面的数据中(下图)能看出国内有很大的降低病死率的空间。
▽
上图为2015年数据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图可以看到中国2015年因HIV/AIDS致死的人数有4.182万人左右(图中单位是千),但是ART(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覆盖率只有17.9%。
而在一些北美发达国家ART覆盖率几乎都在60%以上,大部分欧洲的发达国家ART覆盖率也超过了55%,这说明在中国很多感染HIV的患者都没有接受ART(不得不说在岭南伙伴发现的感染者上药率远远高过发达国家水平,这也反应了治疗情况在国内极不均匀的情况),如果中国大部分感染者都接受ART,那么死亡人数会大大降低。
2、如果大趋势很难说明和每一个个体的关系,那么对于个体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可能就能让这个关系更明晰一些。
另一篇发表在2017年《Lancet HIV》的论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在1996年至2013年间,接受ART治疗的HIV阳性患者的生存率。
上图是该组研究人员预测的感染HIV的20岁患者开始进行ART(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预期寿命,当然如果你20岁之后才感染并且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我们大概率地判断你能活得更久,因为抗病毒药物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所以如果20岁之后才感染并且治疗的话,毒性的累积效应会更弱。可以看到的是开始治疗的时间越靠近当下,其预期寿命也越长。
3、重点来了,你到底能活多久的参考标准。
该论文中指出:在2008~2010年间接受ART治疗的患者如果一年后其CD4计数超过了350 cells/μL,那么其预期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的平均水平。
我们于是去查了这期间的患者都吃的什么药,然后我们发现这些在2008年-2010年间的研究对象在接受ART治疗时的药物包含了几种组合形式,例如:
替诺福韦+依非韦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
你发现了没,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这个组合正是现在国内一线药物的组合。
问了几个广州的朋友,最早13年的就已经拿这个组合。
所以,你上药了吗?
至于国内数据?
略(原因你懂)
综上,感染HIV后可以活得多久?我们不能给你们一个具体的数据,但早上药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有利因素。至于为什么越早上药越好?我们下期再聊。
参考文献:
[1] Wang H, Wolock T M, Carter A, et al. Estimates of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of HIV, 1980–2015: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J]. Lancet Hiv, 2016, 3(8):e361.
网址: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hiv/article/PIIS2352-3018(16)30087-X/fulltext
[2] Trickey A, May M T, Vehreschild J J, et al. Survival of HIV-positive patients start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between 1996 and 2013: a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J]. Lancet Hiv, 2017, 4(8):e349-e356.
网址: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hiv/article/PIIS2352-3018(17)30066-8/fulltext
岭南伙伴,伴你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