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3|回复: 3

同志电影——原来他们都有不同的主题

gp桀 发表于 2018-7-10 08: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电影是个”圈“,那么同性电影就是一个”点“,他不能独立的成为一种类型电影,只有”同性“这样一个”点“,无法构成一个类型分类的条件,但是事实上,同性恋影却常常被独立归类,因为”同性“元素作为唯一的、特殊的”点“实在是太过于抢眼,以至于人们往往更关注电影中的”同性“故事,而忽略了它背后的深刻含义,今天我们就具体的分析一下同志电影——除了同性之爱,他们还有什么其他主题?
AHbN5Jb2kAcC3m59.jpg
”追求自我“
《爱情流弹》这部意大利电影,我看过至少三遍,每一次看都会有收获,影片由一个同性出柜的故事开始,讲述了一个意大利家庭的悲欢离合,”同性“只不过是电影中众多要素中的一个而已,通过”同志出柜“这样一个特殊的例子表达了”追求自我“这样鲜明的主题,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做《我行我素》。
”同性“元素在这部电影里象征的就是”追求自我“。作为同志要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勇敢做自己,不惧其他人的歧视与偏见,而电影中其他人物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观看电影的我们又何尝不存在着同样的困惑?
Tc6NpIuWo9IWP93T.jpg
“理解”
《天佑鲍比》这部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位母亲因为不能接受儿子鲍比的同性恋倾向,结果使得鲍比选择轻生。她在悲痛欲绝后投身同性恋公益事业的故事。鲍比母亲对于儿子的的误解来自于对于“同性恋”的不了解、不理解,直到儿子的死才让促使她她开始去接触、了解这样一个群体。并且最终理解了他们。
影片通过对于“同性”这一特殊性群体所遭受的典型实例,一方面具体的描述了“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巨大压力,也以这样典型的案例批判了人们对于陌生领域的的敌视。为同志发声的同时,也阐释了”理解“的重要性,并适用于其他领域。
yqzKRM8vpkQ7pImM.jpg
”自我认同“
《当我们十七岁》是2016年上映的一部法国同志电影,电影讲述了两个十七岁的男孩从敌视到相爱的故事,虽然是一部电影同志爱情电影,但是仔细观看不难发现,在同志爱情故事背后,导演想要表达的更深层含义则是”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谁的青春不迷茫,青春最大的困惑,莫过于”我为什么是我?“而在这种共同的困惑中,"同性”群体则存在着更为巨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我会喜欢同性?”这样与众不同的特质会让他们存在“自我认同”困难的问题,这样又具体,又典型的特质使得电影主题更加突出。
IS373bjMpzTZ7d2d.jpg
“归属”
《春光乍泄》这部香港电影拍摄于1997年这个对于相干人来说比较特殊的年代,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前往南美游玩,因迷路都留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结果却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而分手的故事。
《春光乍洩》中,王家卫彻底显露出九七年回归前香港人的困境:香港人如同何、黎二人一样,他们发现了他们唯一的身份,就是没有身份。“同性恋者”往往存在着一种身份的缺失感,他们中很多人同何、黎二人一样选择逃避现实,但是内心又极度渴望“归属”与“认同”。“同性”的这一特质正是《春光乍泄》主题最有契合度的特征之一。
Agi9vG33XXItJ1mt.jpg
背叛与迷恋
陈凯歌导演说过《霸王别姬》的主题是背叛与迷恋,电影讲述的是两个京剧伶人的命运沉浮,并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灿烂纷繁的戏剧艺术串联起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发展。
其实《霸王别姬》是最不应该归为“同性”电影的“同性电影”。如果认真分析一下,电影里根本不存在“同性”特质的典型成分,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这部影片里更多的是一种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剖析。
Jwk00PPCYwWfxlNL.jpg
文化差异
《喜宴》影片讲述定居在美国的同性恋者高伟同为了打发从台北而来逼婚的父母,与因为拿不到美国绿卡发愁的非法移民女画家顾葳葳假结婚而展开的一连串故事。
这是导演李安早期的代表作,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从而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同性”问题在东西方文化上的明显差异是最有利于表现主题的特征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7-10 09:43:37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8-7-10 09:43:37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8-7-10 09:43:37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