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6|回复: 0

是不是每个导演都有“同志电影”梦?浅谈中国同志电影形象

回忆不起 发表于 2018-8-2 10: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text">来源:彩虹宝贝GBT</p><p class="text">同志电影作为文艺界最高深的一个碰触的禁区,同志类型的电影会有很多导演想去尝试,几乎每个大导演都或多或少尝试过同志题材的拍摄,因为同志类型电影是个非常大的挑战。</p><p class="text"><p align=center> x4KXZFFfxibCzOBc.jpg </p></p><p class="text">李安就拍过两部关于同性的电影。一部是《喜宴》,还有一部是《断背山》,后者知名度更高,获得的国际大奖也更多,更是被奉为同志电影的鼻祖,说起同志电影,首先想到的就是《断背山》。</p><p class="text"><p align=center> Cj4ToZ6tT6AzZ6L6.jpg </p></p><p class="text">讲男女爱情的电影不计其数,但是讲两个男人间的感情的电影却非常少,想要拍好这种类型的电影,需要面对很多挑战。首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本身对于同志就有很多误解,有很多固话的错误认知。其次如何更好的表现同志形象更是导演需要考虑的,尤其在国内。</p><p class="text">美国两位导演罗伯·爱泼斯坦和杰弗里·弗里德曼曾于1995年拍摄了一部叫《赛璐璐壁橱》(The Celluloid Closet )的纪录片。片子展现了百年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同志角色的变化,尤其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同性恋角色在电影中刚出现时总是遮遮掩掩,然后是丑化和戏谑,接下来是随着法律的限制而形成暗语与蛛丝马迹,直到其后的破禁。与人们对于其他许多曾经一无所知的事物遭遇相似,好莱坞电影中的同性恋角色也经历过这样的漫长过程。</p><p class="text"><p align=center> lB0Gs5G1115UU91k.jpg </p></p><p class="text">前不久随着王超导演的《寻找罗麦》在经过删减后上映,以及新浪微博禁止同志话题一事,关于同志的舆论再次集中爆发。《赛璐璐壁橱》及其展现的这一规律是否也能应用在中国电影中的同志形象上?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年中国电影中出现的同志角色正处在遮遮掩掩、戏谑和暗语的阶段中,远没到破禁的程度。而在这样状况的背后,是中国当下社会对于同志群体的态度。</p><p class="text"><p align=center> TeQhl7HZHK3yh1nd.jpg </p></p><p class="text">在王小帅电影《闯入者》中,导演通过由秦昊扮演的小兵所作出一系列特定动作(女性化)来暗示他的同志身份。 这样的“娘娘腔”形象在中国一大批非同志电影中反复出现,从《风声》、《霸王别姬》到《天下无贼》,因为 “娘娘腔” 正是大众对同志群体的重要刻板印象之一。</p><p class="text"><p align=center> QL95SbBn7NLPrl5n.jpg </p></p><p class="text">男人的女性化自始至终是男权社会所无法接受和认可的。而在这样排斥和杜绝背后,是男权社会长久以来对于性别所造成的禁锢,即 “男人/女人该有的样子”,而这又牵涉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众对于男人女性化比女人男性化更难以接受,这就好像有一些人比起男同性恋更能接受女同一样。</p><p class="text">电影能够敏感地反映出现实中的潜流暗涌。对于同志群体,当 TA 们以被嘲笑、戏谑、丑化甚至让人恐惧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其实是主流社会霸道地创造了一个他们认为的同志形象和符号,来告诉观众如何看待 TA 们。而同时,这些影响也渐渐渗入到同志群体中。</p><p class="text">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同性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又被称为同志电影)逐渐走上了主流化的道路,而且成为带有大众话题性质的热门片种。中国影迷是无论是处于猎奇心理还是关注其同性恋电影所反射的不同的人性光辉, 都推动了这种类型影片的发展。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同志类型的电影中的形象都会受到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p><p class="text">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