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加上 “女同” 的标签,在 2015 年快要离开我们的时候,留下了年度最美的爱情电影《卡罗尔》。
和以往的女同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它摒弃了屡试不爽的性片段作为噱头,转而以富含节奏却克制的表达,隐忍微妙的情绪流露与接收,娓娓道来一段世间最习以为常的情感。
这场活在“同性恋矫正”时代下,让爱和性别泾渭分明的勇气之恋被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演绎的得甜到发腻,专治异性恋。
女同性恋和所有具备爱的能力的人一样,怦然心动或相濡以沫,各种滋味她们同样于心了然。
然而,相比起电影里的女同生活,现实世界里的女同性恋者身上背着更多传奇。她们的故事相比于卡罗尔和阿黛尔,更值得被人记住。是她们长此以往的拒绝妥协,让舆论一步步改变,让世界慢慢了解:爱是爱人而非性别。
萨福
公元 615 年出生于希腊的莱斯博斯岛的女同诗人,在诗篇里留下了无数关于女人的情欲与渴望的自白。英文中女同性恋的单词 Lesbian 正源于她出生的岛。
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
1644 年成为瑞典女王,十年后宣布放弃王冠。她的自传被大众解读为女同性恋的独白。1933 年她的故事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克里斯蒂娜女王》 , 由葛丽泰·嘉宝主演。
珍妮·亚当斯
发起女性选举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尽管没有她本人从未正面承认 ,而舆论却一致导向了她的女同性恋身份。1931 年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丽塔·梅·布朗
史上最杰出的女同性恋主题小说之一就是由她撰写的《红果丛林》。作为活动家,纽约时报最卖座的作家和女权主义偶像,丽塔·梅·布朗(Rita Mae Brown)的一生都在为人们接受并尊重女同性恋做贡献。
格莱蒂斯·宾利
被誉为最长久最无畏的女同主义斗士。格莱蒂斯·宾利(Gladys Bentley)创建女同性恋组织 The Daughters of Bilitis 的纽约分支,抗议白宫,团结被政府歧视的男同性恋们。2007 年与世长辞。
奥德里·洛德
自诩黑人女同性恋,女权主义母亲,诗人,反抗者多重身份的奥德里·洛德(Audre Lorde)在二十世纪中期坚持以笔为矛,在她的书中写下对不公平与边缘化的讨伐。尽管世俗禁锢重重,她仍然毫不犹豫的坦然拥抱自己的身份。
德·马丁 & 菲利斯·利昂
美国最出名的女同性恋情侣之一,德·马丁和菲利斯·利昂(Del Martin & Phyllis Lyon)从五十年代开始相伴彼此直到 2008 年 Martin 离开人世。1955 年,她们创立了第一个专门为女同性恋设立的政治社会组织 Daughters of Bilitis 。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卡罗尔》原著《盐的代价》的作者,1952 年出版的时候,正值“同性恋窒息时期”,她连真名都不敢署,只能用笔名代替。
值得一提,原著《盐的代价》名字由来是因 17 世纪“盐”代表着女性的情欲。对于卡罗尔来说,没有爱情的人生无异于没有盐的肉。
两个人在一起,就是道德,就是爱情。这最小的格局,也是最汹涌的情欲,光对视就能让人落泪,因为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两人为了对方,此身愿作万矢的。
只有极其敏感与恰到好处的克制的才能感受与表达的微妙感觉。爱与性别本就毫不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