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艾滋病犹如死神一般降临到人类社会,造成了人类史上的一次“大屠杀”。在那个年代,得了艾滋病,基本上等同于宣布死亡。
80年代的艾滋病宣传海报
艾滋病起初被认为是同性恋才会感染的绝症(Gay Cancer),虽然科学家很快了解到艾滋的传播方式与性取向无关,但肛交的性爱方式的确让男同性恋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毒(因为肛门比起阴道更容易黏膜破损)。
因此,就有了前文提到的帕特·布坎南的相关言论。事实上是,由于美国的同性恋者用青春甚至是生命向当时的美国政府“宣战”,才得以扭转社会的认知,让人们开始寻找对抗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法。
在电影《瘟疫求生指南》中,讲述的正是艾滋病如瘟疫般肆虐的80至90年代的美国,采用了许多当时记录下来的真实镜头,呈现了艾滋病爆发对人性的拷问。
《瘟疫求生指南》中人们的示威横幅:每12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艾滋病
而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其任职期间,对艾滋病的漠视和搁置,是艾滋病的爆发和急剧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美国报导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已为198322人,全球的艾滋病死亡人数更是从1987年的499993人,迅速增长到2400060人。此时,里根才为自己担任美国总统时对艾滋病的忽视而公开道歉。
《瘟疫求生指南》中历史记录镜头
在这段时期,不少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也在那一场艾滋病的“爆发狂潮”中死去。
1987年《名利场》杂志文章《One By One》中,因艾滋病去世的名人配图之一
Michel Foucault(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作家,1984年死于艾滋病。福柯的作品以及思想,对当代社会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对于性爱也有特殊癖好。福柯曾说:应用生命去换取性爱的真理与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
福柯1975年在美国旧金山时,见识到了同性恋的天堂,喜欢上了一家叫“Hothouse”的SM俱乐部,喜欢赤身相处,喜欢参与到SM的多重角色中。他赞美同性恋,赞美SM的戏剧化场景,赞美麻醉药物。糜烂的性生活,让福柯在1984年死于艾滋病,成为法国第一位死于艾滋病的公众人物。
Tina Chow(周天娜),模特、珠宝设计师、时装巨星,1992年死于艾滋病。周天娜也是第一位公开宣布感染艾滋的女性公众人物。
周天娜最令人非议的是她的私生活。在离开丈夫独自前往巴黎的日子里,她与不少同性恋者为友,过上了饮酒放歌、狂荡不羁的生活。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她与巴黎香水皇后的前夫爱思丁维尔发生了不寻常关系,后者曾在纽约的同性恋者群体中胡混,因此,这也成为周天娜染上艾滋病的最大可能之一。
Gatan Dugas(盖尔坦·杜加),加拿大航空服务员,1984年死于艾滋病。他会成为“名人”,是因为他被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定义为“零号病人”,简单来说,就是第一位把艾滋病从非洲带回美国的人。
1980年,盖尔坦被确诊为“Gay Cancer”,当时的研究人员告知他要停止一切性行为,他却却更加肆无忌惮的对他人进行报复,让病毒在美国扩散。历史资料显示,在最早死于AIDS 的19 人中,有8 位跟他有直接或间接的性关系;另一项针对最早的248 名AIDS 患者的调查显示,盖尔坦与其中的至少40人有关。
当然,有的人是幸运的,能够得以在艾滋病的绝望中重生,如篮球运动员“魔术师”埃尔文·约翰逊。与他传奇的篮球生涯相媲美的,是他“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与艾滋病的抗战过程。他声称,曾一晚上跟6名女性发生性行为,直至1991被查出感染HIV前,与其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达3000人。
在被检查出感染HIV之后,约翰逊随之退役。但他通过积极的治疗,逐步控制住了体内的HIV病毒。期间,他还不断投入到艾滋病的预防治疗宣传公益活动中,成为从艾滋病中挺过来的一个成功例子。
“魔术师”的抗艾滋病成功,离不开人类在科学、医学等领域的进步。如今,艾滋病已不再是“死神”,而是可控可治的疾病。众所周知,艾滋病拥有潜伏期,在HIV病毒病变成艾滋病之前,是最佳的控制、治疗时间。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成为对付艾滋病的最有效方法。
作为全球防艾事业的先行者,爱卫首创唾液检测艾滋病毒抗体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人类自检艾滋病的难题。
用户只需使用爱卫试纸进行唾液测试、等待20分钟,即可得到是否感染艾滋病的检测结果,准确率在99%以上,免去了很多人因 “异样目光”而抗拒到医院检测的尴尬局面。
|